中國式英語教育的“悲催” 啞巴英語很尷尬
教育部下發(fā)2013年1號文件,明確高考改革將從英語考試“破冰”,今年將研究提出高考英語科目一年多次考試實施辦法。
在上海,市教委的一紙紅頭文件亦“劍指”大學英語課堂:今年秋季開學起,滬上部分高校將啟動大學公共英語課程教改試點。今后,大學英語的定位將是“學術英語”,追求學以致用。
有人曾言,中國學生學英語的努力程度讓人驚訝。從小學到大學,一個大學生平均上英語課的時間超過16年。但無休止的考證、考級熱和遍地的“啞巴英語”,就像中國英語教育界的兩朵“奇葩”,刺痛教育者的心。
“英語不是拿來學的,而是拿來用的。”盡管道理淺顯,但改革真正推行起來,阻力很大……
進大學后英語節(jié)節(jié)敗退,拐點在哪里?
中學英語好的,大學不上英語課也照過四、六級;英語爛的,大學四年都在拼搏,為了考級還得掏錢上培訓班——大學英語這門課,對學生到底有什么用?
這個學期開始,林曉容每天的晚自習內容又多了一項:背誦大學英語六級詞匯表。最近一次大學英語四六級的考試時間,是今年6月。
林曉容今年大二,就讀于滬上一所985高校。重拾英語六級詞匯本,她覺得自己有點可笑。“早在讀高二時,我就參加過一個六級培訓班。”她說,當時報班純粹是為了迎戰(zhàn)大學自主招生,多背幾個單詞。
大學如愿考上了,但英語卻一日不如一日。林曉容試圖回憶導致自己英語水平下降的拐點。“大一時英語最好,但不準考級;大學英語課有點水,隨便混混;后來忙著攻高數,英語靠邊了……”
在國內高校,大學英語課是必修的公共課中所占學分最多、總學時最長的課程。盡管“地位”崇高,但這門課卻糾纏了學生們太多的負面情緒。
“我們班里英語好的,不上英語課也照過四、六級;英語爛的,大學四年都在拼搏,最后還得去外面上培訓班”;“這門課學不到什么,最大的價值就是掙學分,為了直研、評獎學金,要拿高分。”一些大學生直言,雖然大家都知道學好英語的重要性,但作為公選課的“大學英語”卻難以讓人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