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翻譯公司
發(fā)布時間:2013-05-25
相關詞:襄陽 古隆中 位于襄陽城西13公里,包括隆中山、大旗山、小旗山、獨樂山,總面積5平方公里。其中隆中山為三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青年時期隱居的地方,劉備曾三顧茅廬于此,為聞名中外的游覽勝地,1956年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今保存的有兩組主要建筑物:一組是諸葛亮的故居,包括三顧堂、草廬:另一組是祭祀性建筑,包括武侯祠、古隆中牌坊。此外還有一些與諸葛亮當年生活有關的遺址,如:六角井、躬耕田、老龍洞、梁父巖、抱膝石、野云閹等。 三顧堂:四合院等,為紀念劉備三顧茅廬而建,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重修。堂內(nèi)有石刻諸葛亮像、石刻《隆中對》、前后《出師表》和其他一些題刻。門前有3棵高大矗立的柏樹,相傳劉備在此拴過馬。堂后是當年諸葛亮居住的草廬,其遺址現(xiàn)建有草廬亭。堂外左側(cè)東北角有六角井,相傳是當年諸葛亮的生活用井,后人在井周圍裝置了石欄桿。 武侯祠:位于三顧堂東,依山而建,共分四層院,一層高一層。正殿有諸葛亮的塑像,陳列有銅鼓及其他石刻文物等。兩側(cè)設有配殿,西配殿名“三義殿”,內(nèi)塑有劉備、關羽、張飛像。殿前庭院中有一桂花樹,據(jù)說為明末時植,每年盛花季節(jié)清香撲鼻。 抱膝亭:位于三顧堂前約100米處,登其上可觀隆中全景。當年諸葛亮常在此地抱膝長吟,后人即于此建亭?,F(xiàn)有的亭子為光緒十八年(1892年)重建。亭后有一座明代建造的大型龜馱碑,碑正面刻“草廬”兩個大字,背面刻“臥龍?zhí)帯?,為當年諸葛亮古宅的指示碑。 野云庵(又稱臥龍深處):位于草廬亭北100米處的半山腰處,四合院建筑。據(jù)傳,當年諸葛亮常常在此高臥,飽覽隆中風光。雍正七年(1729年)襄陽郡守尹會一初建,后經(jīng)重修。 襄陽古城墻 襄陽城筑于漢初(具體年代無考),屢經(jīng)整修(從城墻磚上有“鄧城”,“太平興國”、“岳”、“光緒”等字樣可證),略呈正方形。其東南隅有仲宣樓(俗稱會仙樓)、魁星樓,西南隅有獅子樓,西北隅有夫人城。明洪武初年,衛(wèi)國公鄧愈守襄陽,在整修舊城的同時,并將東北隅城垣擴展至江邊,增辟二門(大北門、長門),連同原有四門(詳見《縣城集鎮(zhèn)》部分),各建城樓一座(今僅小北門城樓巋然獨存)。六個城門外各有甕城,東、南、西三門的甕城外另有子城,甕城、子城外各設吊橋(后改石橋)。城垣周長7.6公里,平均高8米,寬10米左右,用土層層夯筑,外用大塊青磚壘砌(今僅存小北門,大北門和襄陽公園附近各一段)。城北以漢水為池,東、南、西三面鑿有城濠,濠寬130米至250米,深2至3米,終年水波瀲滟,儼若平湖(今襄陽公園用以供游客泛舟),全國罕見。由于城高且固,濠寬且深,加之漢峴天設,山川環(huán)衛(wèi),是以號稱“鐵打的襄陽”。 襄陽城雄踞于漢水之南,與盤峙江北的樊城隔江相望。整個城區(qū)微呈方形,城池高大壯觀,古樸多姿。它的北面有滔滔漢水作天塹,南面和西南有峴山、真武諸山作屏障,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實為漢水之鎖鑰,江漢之屏障,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此地有“鐵大的襄陽,紙糊的樊城”之說。 襄陽城共有六座城門,即大、小北門、長門、東門、西門和南門。每座城門外又有甕城也叫屯兵城,上有城樓箭垛,蔚為壯觀。 與城樓亭閣相映媲美的建筑還有城內(nèi)的昭明臺和譙樓。昭明臺又名山南東道樓,鐘鼓樓,原位于襄陽城中心,是一座跨街的城門式建筑。據(jù)說梁昭明太子生于襄陽,在此樓攻書習文,并廣集天下佳作,編纂成巨本文選《昭明文選》而流芳百世,故改名昭明臺。古護城河,已成為古城美景之一。它在宋代的平均寬度就在一百八十米以上,最寬處超過二百五十米,是我國最寬的護城河,現(xiàn)保存著原樣。 襄陽夫人城 夫人城在襄陽城的西北角。這里有一座城外城,與襄陽城緊緊相連。城墻高二丈余,周長約十余丈,城墻朝北的一面上方正中有一碑刻上書“夫人城”三個大字。這城墻、碑刻系清代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襄陽人民為緬懷韓夫人所筑。它記載著我國東晉時期苻堅派兵十幾萬,分三路進攻襄陽。時朱序守城抗敵。朱序之母韓夫人登城巡視,檢查戰(zhàn)備,查看敵情,指出城西北角為薄弱之處,急需加強。因朱序忙于全面防務,她即率領城中婦女,夜以繼日在城西北角內(nèi)側(cè)加修一道城垣,長20余丈。不久,該處舊城果然坍塌,晉軍移守新城。后來,由于都護李伯護充當內(nèi)奸,城破,朱序被俘,她下落不明。所修之城,后人稱為“夫人城”。夫人城不僅本身是名勝古跡,還是觀賞山、城、洲、水的最好的立足之顛。 襄陽米公祠 米公祠,是紀念宋代書畫大師,鑒賞家米芾的祠宇。位于樊城西南隅的柜子城上。祠堂庭院清靜,碑石林立,怪石嶙峋,銀杏參天,給人以清,靜,幽,深的感覺。米芾(1051--1107)字元章,號襄陽漫士,鹿門居士,海岳外吏,人稱“米襄陽”。他攻詩文,擅書畫,尤善長行、草,史有“風檣陣馬,沉著痛快”之美譽,與蘇軾、黃庭堅、蔡襄并稱為宋代四大家。米芾繪畫染山水,獨具一格,被人稱為“米氏云山”。 米公祠原外米家庵,是米氏家廟,始建于元末,明代被毀,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建。并摹刻碑碣30余通。祠宇由拜殿、寶晉齋、仰高堂等建筑組成。除仰高堂的重檐歇山式外,其余均為硬山式。拜殿正中有帖墻四柱三間五樓式牌樓,每樓檐下置斗拱,起支撐和藝術(shù)裝飾作用;牌樓兩邊額枋置有人物八仙圖案,玲瓏別致,莊重古樸。新建的碑廊和東、西兩苑內(nèi)鑲有米芾、黃庭堅、蔡襄、趙子昂及近現(xiàn)代書法家的書法石刻100余通,為華夏米芾書刻的藝術(shù)寶庫。
關鍵詞:襄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