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簡稱海西州)位于青藏高原的北部,青海省的西部。北自黨金山口經祁連山脈的黨河南山、牙馬圖山至木里達坂山西段,與甘肅省酒泉地區(qū)相連。東從木里達坂山東段經木里河、吉爾孟河至布哈河,與本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相鄰;從青海南山中段的巴音山經茶卡盆地東端至鄂拉山,與本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相接;南自鄂拉山南段經布青山、巴顏喀拉山和布喀達坂山與本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及玉樹藏族自治州分界。西部自布哈茫乃峰經尕斯山、尕斯口接阿爾金山,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巴音郭勒蒙古族自治州接壤。全州東西長837公里,南北寬486公里,總面積為32.58萬平方公里,占全省總面積的45.17%。地理坐標位于東經96°06ˊ─99°42ˊ,北緯35°01ˊ─39°20ˊ之間。海西州因地處青海湖以西而名。州府駐地德令哈市,距省會西寧市514公里。 海西屬典型的大陸性氣候,年平均降水量16.7─487.7毫米,年平均蒸發(fā)量1,353.9─3,526.1毫米,為年降水量的5─195倍。全州年平均氣溫-5.6─5.2℃,區(qū)內氣溫地區(qū)差異較明顯。年日照時數(shù)平均在3,000小時以上,陽光輻射量達628.9─741.3千卡/平方厘米。境內大風日數(shù)多,西部地區(qū)8級以上大風年均114─117天,東部地區(qū)在79─86天,中部較少,亦在30─53天。區(qū)域內無霜期在78─131天之間,海拔3,600米以上地區(qū),無絕對無霜期。在歷史的長河中,生息居住在海西的各族人民,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從不同的側面展示了海西各族人民悠久的歷史和古老的文明。主要文物古跡有:1.唐代吐蕃墓葬群位于都蘭熱水鄉(xiāng),共有墓葬200余座。經挖掘出土了大量古代織物、陶器、金銀飾品、古藏文片,為研究吐蕃歷史以及唐朝與吐蕃之間經濟文化交流提供了極有價值的資料。2.諾木洪地區(qū)的干尸及元代古幣和塔里他哈遺址1958年在諾木洪地區(qū)發(fā)掘出土一具古代武將的干尸及一包元代古幣。并在該地區(qū)發(fā)現(xiàn)了塔里他哈遺址,發(fā)拙出土了大量古代生產工具、生活用品、物品及房屋遺址。此次發(fā)掘進一步證明了人類很早就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否定了一些學者認為柴達木地區(qū)自古就是荒無人煙之地的說法。3.絲綢南路青海道“絲綢之路”是古代連結亞、非、歐三大洲的世界最長的陸路交通干線。據史料記載,當時并行于河西道的青海道也曾是中西通道的主要交通要道之一,由4條干道組成,其主干道─河湟古道大體上是沿著柴達木盆地南北兩條公路進入新疆的,沿途許多古城遺址至今依稀可見,反映了當時的交通盛況。
關鍵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